申论材料找不到重点?

苏顿公考
2025-04-22

江苏省考申论材料的复杂信息结构,常使考生陷入“见木不见林”的困境。苏顿公考教研组分析近三年真题发现,材料重点往往隐藏在政策逻辑与民生诉求的交汇点。掌握系统化的信息筛选技术,是突破材料迷雾的核心能力。


一、结构拆解:穿透材料的“骨架分析法”


面对2000字以上的复合型材料,建议执行“三阶定位法”:第一步速览首尾段锁定核心议题(如“数字乡村建设”),第二步划分功能模块(问题阐述/政策摘录/案例呈现),第三步标注逻辑链(背景-冲突-对策)。以某基层治理材料为例,将“网格员走访记录→群众投诉焦点→政府整改方案”串联成完整闭环。训练时可用不同色笔标记叙事线、数据线、政策线,培养结构化拆解意识。


二、关键词识别:抓住命题者的“思维锚点”


重点信息常附着于五类关键词:高频重复词(3次以上出现的核心概念)、政策术语(如“放管服改革”“15分钟医保服务圈”)、转折关联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结论(“投诉量下降40%”)、民生痛点表述(“最后一公里梗阻”)。以2023年江苏申论真题为例,“一老一小”在材料中反复出现,直接指向社区养老托育体系建设主题。建议制作高频关键词库,强化敏感度训练。


三、价值整合:从碎片信息到论证体系


提炼要点后需进行二次加工:按“问题-影响-对策”逻辑链重组,用政策语言转化口语表述(如“搞活动”转为“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构建三个维度:宏观政策对接(呼应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要点)、中观机制创新(如“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微观实践路径(如“网格化+数字化”工作法)。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可整合出“居民协商平台搭建→财政资金杠杆效应→长效管理机制”的论证模型。


申论材料找不到重点?


申论材料解析的本质是政务信息处理能力的具象化呈现。苏顿公考建议考生通过“结构透视-关键词捕捉-价值重构”的递进训练,结合《江苏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政策精读,培养对重点信息的条件反射式识别能力,在考场上实现要点覆盖率和表达精准度的双重突破。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