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考的行测卷子上,常识题千变万化,知识点多到数不胜数,想要全部记住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就能够拿到高分呢?靠的不是记忆,而是“蒙”,今天苏顿公考带来的是常识蒙题法,不一定适应所有人,但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1.替换法
含义:在做常识判断时,对于选项中的一些概念、表述,可以尝试用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进行替换,看是否符合题意。例如,在考查历史事件时,把选项中的人物名字、事件名称等换成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表述。
应用场景:当遇到选项中出现比较生僻的概念或者不确定其正确性的表述时,通过替换法可以很好地理解选项的内涵。比如,在考查古代文化知识时,选项中有“庠序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场所”,我们可以将 “庠序” 替换为 “学校”(因为庠序实际上是古代的学校),这样就能判断该选项是错误的。
2.层次匹配法
含义:将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与选项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匹配。这个层次可以是概念的范围大小、事件的先后顺序、事物的主次关系等。例如,在考查法律法规知识时,判断选项中的具体法律规定与题目所涉及的法律原则是否在层次上相匹配。
应用场景:当题目涉及多个概念或者多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时,层次匹配法能帮助我们梳理清楚。比如,在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时,题目问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选项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我们可以将选项中的这几个要素与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论层次进行匹配,看是否完整和准确。
1. 猜测出题人意图(思维框架)
含义:从纵向角度,尝试理解出题人在设置题目和选项时的思维方式和目的。这包括考虑出题人想要考查的知识点范围、深度,以及希望考生运用的思维方法。例如,出题人在考查科技常识时,可能是想考查考生对最新科技成果的关注程度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
应用场景:当遇到比较复杂或者难以直接判断的题目时,通过猜测出题人意图来寻找解题思路。比如,在考查经济政策知识时,题目中出现了一个比较新的经济政策概念,我们可以从出题人可能希望考生了解政策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等角度去思考,从而很好地分析选项。
同时,从出题人的思维框架出发,我们可以推测出选项的设置可能会有一些干扰项,这些干扰项可能是与正确答案概念相近但错误的表述,或者是与题目关联不大但容易误导考生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排除错误选项。

以上的说法适合已经有基础的同学遇到没有思路的题目时,可以从以上苏顿公考介绍的方法去把握,死记硬背来应对常识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大家尽量有科学蒙题思维,能多对一道就多一分上岸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