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设施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社区品质与居民幸福感。江苏省通过构建“制度规范、智能管理、居民共治”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推动社区设施管理从被动维护向主动服务转型。苏顿公考从制度建设、技术赋能、参与机制三个维度展开,探讨街道办如何系统提升公共设施管理水平,为江苏事业单位提供实践参考。
街道办需建立覆盖规划、建设、维护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在规划阶段,通过居民需求调研确定设施种类与规模,确保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场等设施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建设过程中,严格验收标准,对材质安全、功能适配性进行检测。维护环节实行“责任包干制”,将设施划分为若干网格,由专职人员定期检查。通过建立设施台账,记录采购时间、维修记录等信息,形成动态更新数据库。
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设施状态实时监控。在健身器材安装传感器,监测使用频率与损坏情况;在路灯系统集成光感模块,自动调节亮度。开发管理小程序,居民可通过扫码上报设施问题,系统自动派单至维修团队。后台数据可生成热力图,分析设施使用高峰时段与区域,为优化布局提供依据。2024年江苏试点社区设施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维修满意度达95%。

街道办需搭建多元参与平台,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定期召开“设施管理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物业人员共同讨论维护计划。开展“设施认养”活动,鼓励家庭或团体负责特定区域清洁与简单维护。设立“设施改善基金”,居民可通过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维护资金。通过建立积分奖励制度,将参与管理行为与社区信用体系挂钩,形成“使用-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社区公共设施管理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其规范化、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生活品质。江苏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共治共建,正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设施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培育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未来,随着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街道办必将在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建设宜居环境中发挥大作用,为江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