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需要街道办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构建网络。苏顿公考从资源整合、活动设计、协同机制三个维度,系统阐述街道办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操作框架,为基层工作者提供可参照的实践方案。
街道办需建立辖区教育资源清单,整合学校、企业、社团等力量。与辖区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协调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开放共享。引入社会组织参与,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形成"街道统筹、多方参与"的教育网络。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青少年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资源供给。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主题式、项目式教育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注重活动趣味性,开发科技体验、职业启蒙等特色课程。建立活动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成果展示等方式收集反馈,持续优化活动方案。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街道、学校、家庭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搭建青少年成长平台,通过社区公众号发布活动信息,建立成长档案跟踪服务。设置青少年事务专员,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教育工作持续推进。
青少年教育关乎民族未来,需要街道办发挥枢纽作用。资源整合构建教育网络,活动设计激发参与热情,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三者共同构成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完整体系。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江苏街道办需持续创新教育形式,深化协同机制,让青少年在社区这个"第二课堂"中健康成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基层力量。